罗荣寿(相声第六代传人上)

分类:名家堂    发布时间:2020年11月17日    点击:1566次

罗荣寿(相声第六代传人上) 北京相声代表 赵霭如徒弟 罗荣寿 名家堂  第1张

罗荣寿(1918年2月—1995年),出生于北京,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,北京相声代表人物之一。

罗荣寿从八岁开始,跟他的舅父、著名相声老艺人赵霭如学说相声。学艺七载,十五岁出师,从此开始他的艺术生涯。罗荣寿出师之后,即和王凤山、高凤山、赵玉贵等人搭伙合作,在北京宣武门平民市场“撂地”说相声。平民市场撤销之后,又和孙宝才、王长友、郭全宝等,在北京各庙会一起合作,表演相声、双簧、太平歌词。

过了不久,又与白全福、高凤山、刘永青等一起在天桥演出。这时他在北京相声界已崭露头角,成了一名受观众欢迎的青年相声演员。后来,应李寿增之邀请,和白全福一起到济南晨光茶社(大观园内)参加相声大会的演出,同台的有李寿增、高桂清、孙少林、王树田等。

1950年,罗荣寿参加相声改进小组,任第一和第四届副组长,致力于相声的改革工作,积极编演新段子,参加了小组的工作和演出活动。他与侯宝林郭启儒、孙王奎、谭伯如、刘德志、于俊波、全常保、赵春田、于世德、陈涌泉、赵世忠等,经常在京、津两地演出相声大会。他们积极,大胆地对传统相声进行改革,去其糟粕,留其精华,使之古为今用。

罗荣寿对待相声改革的严谨态度,和他自幼学艺时的刻苦认真、忠于艺术的作风是分不开的。他总结出五个字,就是:听、看、学、练、用。在继承前辈的艺术时,不墨守成规,在撷取他人之长时,不生吞活剥,而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,兼收并蓄,不断发展自己的艺业,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。

罗荣寿(相声第六代传人上) 北京相声代表 赵霭如徒弟 罗荣寿 名家堂  第2张

罗荣寿、高凤山

以他的拿手段子《黄鹤楼》为例,就可以看出他对相声艺术花费的心血。这个段子最早是跟赵霭如老师学的,为了充实自己的表演,他又特意向李会民学习京戏的程式和锣鼓经,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条件加工整理,并在舞台实践中不断修改、润色,使观众有常听常新的感觉。对于这个段子,他曾作过精练的总结:是戏,不演成戏,离不开戏,也就是说,要学得象,唱得正。但它毕竟是相声,所以要掌握好“包袱”的分寸,台风要沉着、稳健,语言要准确有力,讲究节奏。